思维意识研究(意识范畴研究)
发布日期:2025-10-12 11:28    点击次数:116

思维意识研究

(一)思维意识概念

什么是思维意识呢?

思维意识是经过人们思维之后所产生的,包含计算、分析、综合、判断、决策在内的等系列心理活动,它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类区别其它动物独有的心理活动。

思维意识的大脑机制是,经过了前额叶神经细胞活跃、兴奋,并往往借助于包括顶叶、颞叶在内的其它脑区功能,才能完成的心理活动。

比如有一天,我碰了一个久违的朋友,有些激动,情不自禁地请他第二天吃饭,聊了较长时间后就分手了。

分手不久,我突然想起明天家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要做,我不得不马上拨通这个朋友的电话,作些解释,并经认真考虑后,改为比较适合的某天请他吃饭。

这里的“情不自禁地第二天请他吃饭”是潜意识里的情绪情感,跳到了意识层面,而后来“改为比较适合的某天请他吃饭”,是思维意识,因为它是“经认真思考后”的意思。

展开剩余95%

思维意识和意识虽然都是大脑皮层处于活跃兴奋状态的现实心理,但他们的本质差别就在于意识是由不包括前额叶在内的其它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跃兴奋状态产生的,而思维意识则主要由前额叶神经细胞,并借助于其它脑区完成的。

人类与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类有其它动物无比的厚大的前额叶,虽然诸如猿猴、猩猩、狮子、狼等某些动物,其前额叶也有一定判断、分析和决策等简单的思维活动,但人类的前额叶,其功能无比强大,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其它动物是无法相比的。

正因为人类有了这得天独厚的前额叶,人类才能统治地球;因为人类有了这得天独厚的前额叶,才创造了人类文明,才能创造文字、才能写诗歌、小说,才有哲学、政治学,才能借助工具创造高铁、宇宙飞船等人类文明。

这些由前额叶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思维意识,既是区别于其它动物心理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区别人类意识的根本原因,而且,它能往往能主宰其它大脑皮层活跃、兴奋产生的各种心理。

在传统的意识概念中,传统的意识似乎包含了思维意识,但传统的意识概念中,还包括习惯行为、条件反应心理、价值观心理等,但与潜意识和意识相比,思维意识主要具有主观性、主宰性、优胜性、趋利性等特征,而且在社会活动和自然活动中,从传统的意识划分出来,或者说,将之区别于传统意识,有着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比如,在司法实践中,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杀人罪,在量刑上是很有区别的,前者刑期为:十年以上,到死刑;而过失杀人罪刑期则为:三年到七年。因为前者是经过缜密思考的,是经过了前额叶细胞活跃、兴奋,更能反映其主观性、罪恶性、狠毒性。而后者则可能是习惯行为、条件反应,往往是没有经过前额叶神经细胞活跃兴奋的,其主观性、罪恶性和狠毒性相对较弱。

又比如,制造飞机,建造房屋,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经验,不能停留于意识层面,而更多的是需要思考、研究新的具体情况,这就需要依赖于我们的前额叶神经细胞活跃兴奋所产生的思维意识,才能制造新型、可靠的飞机,才能建造美观、实用的房屋。

(二)思维意识脑机制及其产生

思维意识是人类大脑最为复杂和高级的功能,其脑机制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运作以及神经信号的传递与处理。以下是对其主要脑机制的阐述:

1、参入思维意识的主要脑区及其脑机制

大脑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息,这些信息首先在相应的初级感觉皮层进行初步处理。例如,视觉信息在枕叶的初级视觉皮层进行特征提取,如识别线条、颜色、形状等;听觉信息在颞叶的初级听觉皮层进行分析,包括声音的频率、强度等。

随后,信息会传递到联合皮层进行更高级的整合和处理。例如,视觉联合皮层会将初级视觉皮层提取的特征组合成完整的物体形象,并与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识别出看到的物体是什么,这才产生意识,而思维意识,则需要大脑进一步对意识所形成的信息加工,产生新的认知,这种过程及其认知,才是思维意识过程和思维意识结果。。

(1)前额叶皮层与高级思维

前额叶皮层是思维意识的关键区域,参与多种高级认知功能。

它负责计划、决策和目标设定。例如,当我们制定学习计划或决定如何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前额叶皮层会根据当前的情境和我们的长期目标,权衡各种可能性,制定出最佳的行动方案。

工作记忆也依赖于前额叶皮层。它能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使我们在进行复杂思维活动时能够随时调用相关信息。比如,在做数学题时,我们能在脑海中暂时记住数字和运算步骤,这就需要前额叶皮层的参与。

前额叶皮层还参与抑制无关信息和干扰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专注于当前的思维任务。

当然,目前人类尚未探索到前额叶内部是具体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决策等思维活动的。

(2)顶叶皮层与空间感知和注意力

顶叶皮层在空间感知和注意力分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帮助我们感知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方向和运动,以及我们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这对于我们进行空间推理、导航和操作物体等思维活动至关重要。

顶叶皮层还参与注意力的调控,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信息上,忽略其他无关信息。例如,在阅读时,顶叶皮层会帮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而忽略周围的干扰因素。

(3)颞叶皮层与记忆和语言理解

颞叶皮层对于记忆和语言理解有着重要贡献。海马体位于颞叶内侧,它是长期记忆形成和存储的关键部位。新的记忆首先在海马体中进行初步处理和编码,然后逐渐整合到大脑的其他区域进行长期存储。当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或知识时,颞叶皮层会参与提取这些记忆信息。

颞叶的外侧区域则与语言理解密切相关。例如,韦尼克区主要负责语言的理解和语义的处理。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语言信息时,韦尼克区会对其进行分析,将声音或文字转化为有意义的概念和思想。

2、思维意识依赖于大脑网络与信息交互

思维意识并非由单个脑区独立完成,而是通过多个脑区之间形成的复杂网络进行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

这些脑区之间通过神经纤维束相互连接,形成了各种功能网络,如默认模式网络、中央执行网络等。默认模式网络在大脑休息或进行自我相关的思维活动时活跃,而中央执行网络则在进行注意力集中、问题解决等任务时发挥作用。不同的思维任务会激活不同的脑区网络,这些网络之间的动态交互和协调,使得我们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思维意识活动。

思维意识的脑机制是一个高度复杂、动态的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精细分工和协同合作,通过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实现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存储和利用,从而产生各种思维和意识活动。

(三)思维意识的进化与符号、语言

思维意识的活动,最先是独立于符号和语言之外的,随着思维意识的进化,则催生了符号,再随着思维意识的不断进化,进而催生了语言;思维意识过程,则不断对符号和语言的利用,这种不断的利用,又不断推动了思维意识的发展。因此思维意识催生了符号和语言,反过来,符号和语言,又催化了思维意识。

1、思维意识独立性

对于最简单的推理和因果关系,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在语言产生之前,思维意识是可以不借助符号和语言能独立进行的:

先看动物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乌鸦的工具制造:新喀里多尼亚乌鸦能弯曲铁丝制作钩子取食,展现因果推理(“直铁丝无法钩取食物,需弯曲”)和目标导向思维,但无语言系统。

动物的前额叶 - 顶叶网络(类似人类意识核心区)虽较小,但已能支持工作记忆(如猴子延迟反应任务)和规则学习(如鸽子区分几何图形),证明思维可独立于语言存在;也就是思维意识的 “前语言阶段”:非符号思维的生物学证据 。

再看人类婴儿的早期思维。

前语言期的逻辑认知:6 个月大的婴儿通过习惯化实验显示能区分 “数量差异”(如 2 个物体 vs. 3 个物体),1 岁时具备客体永久性(理解物体不在视线中仍存在),这些能力早于语言习得(通常 1.5 岁后)。

手势思维的过渡作用:婴儿在学会说话前,通过手势(如指向月亮)表达意图,这种具身认知,表明思维可通过动作和感知符号(而非语言符号)进行。

2、思维意识的“双向驱动”进化

思维意识的进化的模型是 “双向驱动” 模型,即思维意识进化过程的方式是:思维意识驱动了语言,语言也驱动思维意识。

人类在最开始使用工具时,是没有语言的,大概330 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已使用石器时,这个时候人类采用的是技术性思维(如选择合适石料、规划打制步骤),这种思维主要是依赖空间想象和因果推理,早于语言出现(语言起源约 50 万 - 20 万年前)。

但是,随着思维意识的进行,特别是思维内容不断丰富和思维形式的不断复杂,就必须运用符号和语言,才能顺利进行,这就随着催生了思维意识活动中的符号和语言。

语言反作用于思维:约 7 万年前的 “认知革命” 中,语言使虚构叙事(如部落神话)成为可能,促进了集体想象和大规模协作,这种社会认知需求又倒逼前额叶进一步扩张。

沃夫假说的现代验证,说不同语言的人对颜色的感知存在差异(如俄语区分 “浅蓝” 和 “深蓝” 为不同词汇,英语统一为 “blue”),表明语言范畴影响思维的切分方式。

在思维意识活动中,符号和语言进化的时序是不一样的,符号先进化语言,思维与符号的共时性进化,依据人类认知能力推算,在 400 万年前,石器制作(技术性思维)都还无明确符号,可能用手势或表情进行思维意识活动和活动交流,到了200 万年前,直立人使用火(因果推理) 可能出现简单声音警告等符号。

随着思维意识活动的不断频繁,内容更为复杂,思维形式的更为高级,仅有符号不能顺利进行,于是就进化了言语,大概50 万年前,海德堡人集体狩猎(计划思维),原始语言萌芽了近100个词汇量, 7 万年前,在象征性思维意识智人绘制洞穴壁画象中, 出现了递归语法,语言复杂度提升, 1 万年前,农业革命,出现了结绳记事抽象计数,如苏美尔楔形符号文字雏形。

由此可知,思维意识的底层结构先于语言:空间认知、因果推理等基础思维能力是语言进化的前提,而非结果。

符号、语言的产生,不仅能使内容丰富和形式复杂的思维意识活动能顺利进行,而且,他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思维意识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形式进一步复杂,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思维意识的进行更高级心理活动。

因此,进化是螺旋式协同,早期思维推动符号诞生(如用手势指代物体),符号反作用于思维使其更高效(如用数字计算替代心算),符号的产生,也推动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有更进一步地推动了思维意识向更高级的心理活动发展,二者形成正反馈,共同塑造现代人类的心智。

3、思维意识的 “双重编码”特性。

在思维意识活动中,语言符号与非语言表征具有共存性。

失语症患者的思维保留:布罗卡区受损的患者无法说出词汇,但能通过绘画表达意图(如用波浪线表示 “海洋”),说明视觉 - 空间思维独立于语言模块。

默认模式网络的跨模态性:该网络在静息状态下激活,既参与语言性自我对话(如内心独白),也支持非语言的心理意象(如想象跑步的动作),表明思维可同时调用符号和知觉表征。

数学与音乐:非语言符号的思维案例。

数学思维的符号依赖性:高等数学(如微积分)高度依赖符号系统,但基础数学直觉(如数量感)存在于无语言的动物和婴儿中,提示具象数学→符号数学的进化路径。

音乐的抽象表达:音乐通过旋律、节奏传递情感和结构(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动机发展),这种非语义符号系统能引发复杂思维(如对时间、张力的感知),但无需语言介入。

(四)思维意识的特性

1、智力性

思维意识智力性主要源于其前额叶功能的特性。

人类大脑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而且其主要功能各异:额叶主要是负责思维、运动,顶叶主要是负责空间感知、身体平衡,颞叶主要负责信息储存,枕叶主要负责视角感知。

由此,可知,额叶的功能具有一定智力性,而且,在额叶中,主要有纹状体、眶额皮质和前额叶,分别负责习惯、冲动行为,以及价值观、奖赏心理,虽然这些有一定的智力性,但往往是个体长期的生活、实践储存的信息,在某些场景刺激下,播放、复制的行为和心理,其被动性强,而智力性弱。

比如,一个善骑自行车的人,其行为是已经编辑成为一个生物软件输入到了他的大脑纹状体中,只要他跨上自行车,就基本不需要前额叶思考,能轻车路熟地骑行,这时他不需要思维意识,就能骑稳自行车。

但唯独前额叶主要负责分析、综合、计算、判断、决策等功能,这些功能是其它脑区没有的独有的智力性功能,它可以依据当前发生的场景和自身需要,科学、合理、创新地制定方案、措施和办法,具有极强的智力性质,任何生物都没有超胜的智力。

就是目前,甚至未来永远也没有计算机能超越其智力性,因为前额叶具有极强的能动性,能依据当前具体情况和未来变化万千的情况随时编辑出科学、合理、创新的人脑生物软件。

比如,我们做一个好的营销方案,除了了解市场、目标客户等具体情况外,还需要经过我们缜密思考,有时,还需要开会研究,征求用户、专家意见,才能做好一个符合实际的、可行的营销方案。

这里除了做营销方案者要充分利用前额叶思维功能,还需要专家、同行、领导共同运用前额叶的功能,聚大家思维意识,才能达到做好营销方案目的。

因此,由前额叶神经细胞活跃、兴奋产生的思维意识具有极强的智力性。

前额叶还具有智慧性,前额叶不仅可以编辑科学、合理、创新的具体技术性方案的人脑生物软件,还可以依据当前场景制定出战略性的策略。

比如三国时的司马懿,在曹操极强的疑心下,为了生存,多次采取装病,卧床不起策略,以示弱,以表无异心,骗过了曹操,最后赢得了政治上的胜利。

司马懿在政治上敌强我弱的场景下,其前额叶不能编辑出具体的技术性的战胜对手方案软件,但采取保存实力,不被对方消灭的策略,这就是司马懿前额叶编辑的智慧性的策略。

这种智慧性策略,古今中外多少军事家、政治家们大脑里的前额叶都编辑过,甚至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思维意识的智力性产生的行为,在现实中,往往要胜过冲动行为和习惯行为,因为冲动行为,往往没计后果,而习惯行为,往往忽视了已经变化的当前场景。

由此,也可知,由前额叶产生的思维意识也具有智慧性。

2、主观性

人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与立场认识和处理问题,特别是,由于思维意识是经过计算、分析、综合、判断,最后作出的决策,所以,一般人都站在自己利益与立场,去计算、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事物,因此,思维意识是具有较强或极强的主观愿望的。

思维意识不像意识,是潜意识跳到意识层面的,往往不代表当事人主观愿望,如某些由纹状体产生的习惯行为、某个神经回路自发性活跃、兴奋和边缘体产生情绪冲动言行。

思维意识更不像潜意识,是存在于大脑某些皮层区域的蛋白质痕迹记忆或电流震荡痕迹记忆,或可能发生的边缘体内脑体产生的言行、心理功能,但它的特征是尚未发生,尚未形成主观愿望。

在司法实践中,很能说明思维意识与意识、潜意识的差别。

根据刑法,犯故意杀人罪、过失杀人罪和激情杀人罪,在量刑上是有较大区别的,因为故意杀人是通过前额叶深思熟虑后的思维意识,做出的行为,它的主观愿望极强,是应该重判。

而过失杀人往往是由纹状体产生的习惯行为,比如公交司机按照他的习惯开车导致压死行人,这一行为往往没有经过它的前额叶的深思熟虑的思维意识,更不是他的主观愿望,所以,公交司机的过失压死行人一般是不会判死刑的。

还有激情杀人一般是由杏仁核极度活跃而产生的,它也没有经过前额叶深思熟虑的思维意识作出的行为,它的主观愿望并不强烈,有的作出之后还很后悔,往往不能真正代表他的主观愿望。

比如,一对好朋友喝酒后为了一句话,一方拿了凶器顺手杀死对方,这往往是由这句话刺激了杏仁核极度活跃产生的愤怒,导致的杀人行为,往往它不能真正代表他的主观愿望,所以激情杀人将考虑其具体情况而进行判决。

3、创造性

巴普洛夫提出了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两条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一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扩散和集中规律;二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

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可以使不同的脑区进行连接成新的神经回路,这种新的神经回路的连接,就很可能是我们新认知、新思维的神经回路;然后通过相互诱导,即大脑皮质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将这种新认知和新思维神经回路更加深化、固化,产生比较完美的新认知和新思维神经回路。

这种比较完美的新认知和新思维神经回路的产生,很可能创造出新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成果,这种新认知、新思维神经回路连接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创造力发挥过程;然后通过相互诱导,即大脑皮质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将这种新认知和新思维神经回路更加深化、固化,产生比较完美的新认知和新思维神经回路。

扩散与集中,兴奋与抑制神经规律,实质是一个主要包括前额叶在内的各脑区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思维意识过程,它是思维意识的重要特征和信息加工重要方式。

比如,当你看到某个久违的老师时,你会惊喜呼叫他的同时,会想起他的上课时的情景、授课内容、讲话姿势等等,这就是神经过程的扩散,不久,就很可能会想起你最难忘的一些事情,诸如他对你的某些谆谆教诲,某次对你的学业帮助等等,这就会形成相应的神经回路,这就是集中,也会让你集中注意力想起你与他的交往细节。同时,细节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连接就可能思考一篇对这位老师美好回忆的文章。

这就是通过思维意识活动创作了一篇佳作。

又比如,当科学家看到了自行车后,自行车形象在大脑某个皮层产生刺激后,当扩散到发动机记忆部位时,将二个部位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新的神经回路,并集中这条神经回路研究、思考过程,并对与自行车和发动机相关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就很可能使这条神经回路深化、固化,从而产生一条自行车与发动机结合一起的完美神经回路,这条神经回路就是创造摩托车神经回路,由此则发明了摩托车。这就是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过程,以及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相互诱导过程,成就了我们人类的新的完美神经回路的创造力。

这也是通过科学家的思维意识活动创造了摩托车。

4、主宰性。心理学家们将前额叶为大脑里的总裁,也就是大脑各脑区总指挥、最高行政长官,意思就是,它可以指挥各个脑区的活跃、兴奋或抑制、静息状态。

处于理智、冷静的正常人,其前额叶往往是依据当前场景和自身利益,编辑的大脑生物软件是科学、合理、创新的,有句名言,有理走遍天下,所以它向各个脑区发出的指令或文件,各脑区是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是应该的,合理的、科学的。

特别是,前额叶与负责习惯行为的纹状体、负责奖赏功能的眶额皮质、负责情绪功能的杏仁核、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都连接了神经回路,也就是说,前额叶发出的指令或文件,都能第一时间达到相关脑区,责成各脑区不折不扣的执行。

这就是正常理智和冷静的人在正常情形下,不发气、不情绪化,而且能把事情处理好的脑机制原因,也是前额叶产生思维意识的主宰性原因。

但是,当人们情绪较强,习惯行为难改,价值观念严重偏离,前额叶发出的指令或文件拒绝执行,这时其思维意识就难以或不能主宰大脑,人就可能犯错误。

比如,有的焦虑症者,明明知道,对某直接上级领导的批评只能接受,但他就是控制不住,对直接领导大吼,让领导难堪,这就很可能导致未来领导给他穿小鞋。这就是这个焦虑症者的前额叶向他负责情绪的杏仁核、海马体指令或文件,其杏仁核和海马体拒绝执行所致,这也是其思维意识没有主宰他的大脑,他就不是一个理智、冷静的正常人。

又比如,某人无论在任何场合下,都习惯性的坐着,喜爱翘起二郎脚,某日,上级来检查工作,来到他的办公室,他看到了上级来检查人,毫无反应的仍然翘起他二郎腿,叼着烟,他直接领导做眼神,暗示他坐好,他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劲的,仍然我行我素,给上级领导一个不好印象,也给他直接领导一个难堪。这就是他纹状体的习惯性行为抗拒了来自前额叶的指令所致。

5、能动性。根据巴普洛夫的神经细胞兴奋抑制理论,前额叶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一方面,前额叶神经的兴奋向其周围扩张,这就可能会连接N个神经回路,N个神经回路的连接,就会产生N个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是可能创造,就可能创新。

这就是我们当遇到某个棘手问题时,常常说,让我想想,想了一定时间后,就很可能有了N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了。这就是我们对问题进行思考过程,前额叶神经细胞兴奋的扩张原理所致,也就是思维意识能动性的创造与创新。

另一方面前额叶神经细胞向其集中抑制。这就可能使N个神经细胞回路逐渐减少,这个减少过程就很可能使创造、创新更加科学合理。

这也是,我们通过一定时间想出N个办法后,突然感觉其中很多想法和办法不科学、不合理,又否定了,甚至一个想法都认为是错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都认为不科学、不合理,被否定了。这就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前额叶神经细胞集中抑制原理所致,这也是思维意识能动的科学、合理性。

人类神经细胞具有自发兴奋与活跃特性,比如,你在无所事事时,莫名其妙地想起与当前场景毫无关联的某件事、某个人,这就是你的神经细胞自发地活跃兴奋所致。

神经细胞自发兴奋与活跃特性,可以增加人们的创造性,比如,某些作家突发某种联想,写出千古流传诗歌散文警句,这种创造性其实也是一种能动性,为思维心理提供了强大的能动性。

人类前额叶与大脑的纹状体、眶额皮质、颞叶、顶叶、枕叶等诸多脑区都连接了神经回路,前额叶在兴奋、抑制过程,可以与这些脑区保持紧密的联系。

这些脑区随时可以向前额叶提供已存的信息(比如曾经的记忆和经验和办法等),前额叶也可以向这些脑区发出指令,要求他们提供它所需要的信息(比如需要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前额叶就会分别向枕叶和颞叶相应的脑区,要他们再看一下,再听一下。)这就使前额叶加工过程更加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

这就更加显示了前额叶的能动性,这也成就了我们思维意识的能动性。

电脑里的程序是,人类已经编辑的软件,因此,它只能按照已有的软件进行运行,它不具有能动性,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动性,因此,它永远不能超越人类大脑创造、创新。

6、趋利性。人们的决策往往受三个脑区制约即纹状体背侧、纹状体腹侧和前额叶:

纹状体背侧往往按照习惯进行,即过去是这么做,这次也这样做;而纹状体腹侧(伏隔核)则按照快乐原则进行,即只要这样做开心,就按照这样做;但前额叶则考虑这样做对自己有利吗?不仅当前利益,还要考虑长期利益。

这就是人们行为什么按照习惯做,很顺手;而按照快乐原则做,很乐意;这二者往往容易犯错或失去某些利益;但前额叶则更多的是按照如果对自己有利就做,否则就不做。

比如某个基层工作的人,在某次高端饭局,他习惯先必须吃三碗饭再饮酒,而且喜欢饮酒一饮而尽,不顾及对方饮酒能力与品位。如果这个人只按照自己习惯和喜好去应付这个饭局,这样不仅会影响当前他在这些有档次人的形象,而且将影响他未来人生。

但是,如果,他的前额叶,在这里发挥作用,能够控制纹状体背侧和腹侧,考虑当前个人形象和未来人生利益,他就会打破他先吃三碗饭的习惯,也会有品位地顾及对方感受,动作优雅地饮酒。

这就是前额叶产生的思维意识的趋利性。

7、合理性。潜意识和意识往往源于边缘体冲动、纹状体习惯及某些神经回路的自发活跃、兴奋,缺乏缜密思考,因此,往往缺乏完美性,特别与当前实际情况和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相差甚远。

但思维意识是由前额叶完成的,有着与当前实际情况和考虑可能变化的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综合、判断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所以,思维意识比潜意识和意识,往往合理得多。

8、失真性。潜意识和意识于某种社会场景中,虽然不适宜,但它们往往是一个人真实的心理,更是这个人真实的特征;因为无论是习惯行为,还是冲动行为,以及某些神经回路自发兴奋活跃引起的心理,都真正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特征的人。

可以认为,个体的个性是其习惯行为、冲动行为和神经递质自发兴奋活跃引起的心理的总和。

因为习惯行为是他长期生活实践行为编辑的行为流程与模式储存于纹状体内的生物程序,冲动行为则是他包括在神经递质水平、杏仁核、海马体和脑岛等脑结构综合反映,某些神经回路自发活跃、兴奋更是源于他存于大脑某些脑区额记忆痕迹。这些都是他一个真实人的反映。

但是,前额叶会考虑当前和未来利益抑制习惯、冲动等行为,“装”着另外一个“完美的人”,这就会使个性失真。

比如,前面讲的那个低层次人,通过前额叶功能的发挥,考虑当前个人形象和未来人生利益,改变他的吃饭饮酒习惯和喜好,表现一种绅士派头,可能会给他人一种高品位的感觉,会改变他人低层次人的形象。这就使其个性失去了真实性。

9、滞后性。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人脑的三重脑:本能脑(主要是小脑、椎体等)、情绪脑(主要是边缘系统)和理智脑(主要是额叶)中,理智脑是人类最后进化而成的,相对本能脑和情绪脑,理智脑还是一个婴儿。

所以,理智脑对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其制约里确实力不成心。特别是,前额叶又是额叶最后成熟的脑区,无论是对众多的本能脑和情绪脑的脑体来说,根本无暇顾及,更无力控制;还是就前额叶成熟程度来说,对本能脑和情绪脑制约力也是显得很幼稚,很懦弱。特别是对于那些顽固性习惯和较强的情绪,前额叶的思维意识更是无能为力。因此前额叶对大脑其它脑区和脑体的制约力不仅弱,而且滞后性很强。

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极爱抽烟和吃槟郎的朋友一起去一个大学老师家,在路上我同他说,这个老师不喜欢闻烟味和槟郎味,你到了他家就不要抽烟和咬槟郎了,他也答应得很好。

可是,到了那个老师家,他还是不断抽烟咬槟郎,那个老师做出了很不赖烦样子,我也多次做样子,他才勉强停止抽烟和咬槟郎。

这就是我这个朋友前额叶的思维意识的滞后性,不能及时控制他的抽烟咬槟郎习惯行为所致。

二是思维意识一般是在意识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建立在意识基础上进行运行的,而意识的产生需有一个意识通达过程,这个意识通达至少需要经历一个P3波产生过程,这个过程至少需要300毫秒,这就导致了思维意识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是受大脑内电流速度制约,也会使思维意识具有滞后性。我们知道,电流速度受导体差异性影响,以金属为导体的电流,其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而在大脑内,脑电流速度约仅为每秒15公里,其速度是以金属为导体的2万分之一,这就导致了人脑运算速度无法比上电脑速度的重要原因。这更是思维意识具有滞后性的原因。

特别是,思维意识需要在前额叶内通过计算、分析、综合、判断和决策等脑思维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其脑电流的速度之慢,运算之复杂,都导致了思维意识的滞后性。

比如一个汽车司机突然看到前面有危险,或许通过思维判断可以采取某些避险操作,但他很可能根本一时想不出更佳避险操作方法导致事故。这就是其前额叶不能及时运算出能避险思维意识。这就是受大脑电流速度制约所致。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让我想想,这就说明了思维意识需要想想才能产生,这也说明了思维意识的滞后性。

(五)梦中的思维意识

为什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呢?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意识转化了潜意识,再由潜意识在睡梦中,活跃产生的梦的心理活动。

日有所思,就是白天你所想的事情,就是你的思维意识,在白天场景下不便或不必要表现出来,它就会在你大脑中,以蛋白质痕迹或电流振荡痕迹,暂存于你大脑某个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内,这些痕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忆,这个痕迹或记忆存储过程,就是思维意识转化为潜意识过程,这些痕迹或记忆也就是潜意识。

夜有所梦,就是当你入睡后,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其意识和思维意识都处于停止状态,这时,一般在快速睡眠中,大脑部分神经细胞会处于活跃起来,当你所属白天存于蛋白质痕迹或电流震荡痕迹的神经细胞活跃时,就会在梦中,把你白天思维意识在梦中现象出来,这就是梦,这也是你把白天思维意识转化为潜意识,在梦中现象出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白天想的疾苦、心酸、喜爱及仇恨,往往会在梦中现象出来呢?反过来,也可以通过人们的梦来诠释人生的疾苦、心酸、喜爱及仇恨。

因为白天想的疾苦、心酸、喜爱及仇恨,以蛋白质或电流震荡痕迹,转存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即思维意识转化为了潜意识,而潜意识往往在梦中显现出来了,就产生了爱恨情仇的梦。

为什么许多梦,往往缺乏逻辑性、合理性、现实性,甚至还出现浪漫的、怪诞的梦呢?这是因为在梦中,意识和思维意识都处于休眠状态,上述那些活跃的神经细胞,没有受到前额叶、顶叶等意识或思维意识脑区的控制,他们的活跃往往自由,甚至非常的自由,这种自由性就往往会产生缺乏逻辑性、合理性、现实性的梦,甚至产生浪漫的、怪诞的梦。

中外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人类大脑皮层区位与身体对应的关系图谱,称之为大脑地图,其中加拿大的潘菲尔德是蒙特利尔神经学家,在给患者进行脑部手术时,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皮质的各个部位,同时询问患者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据此绘制了人类感觉区和运动区的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图。通过这类研究,他发现身体上相接近的部件,在大脑地图上的位置也是相邻近的。

比如,他在做病人食指手术时,通过核磁共振看到大脑皮质的某个区域特别的亮,这说明,这个大脑皮质区位对应的食指区位,而当他紧接着做拇指手术时,看到与其大脑皮质的食指区位相邻的区位也非常的亮,这说明,人们食指和拇指对应的大脑皮质区位是相临近的。

或许你的同学、同事、朋友、街邻,工作信息、学习记忆等等不同的信息的存储,都具有一定的相邻性,也就是这些信息的存储,往往应该存储在相邻的大脑皮层区位。

人们在做梦时,其某个大脑神经细胞活跃,当只激活了与相邻细胞,与其发生碰撞,共同活跃,连接成神经回路时,可能产生的梦具有逻辑性、合理性、现实性,更难浪漫、怪诞。

比如,当你白天想星期天准备去郊游,当想去郊游的神经细胞,只激活了与其相邻细胞,与其发生碰撞,共同活跃,连接成神经回路时,那你所做的梦可能就是与你同事、同学等去郊游,这具有逻辑性、合理性、现实性,更不会浪漫、怪诞。

但是,依据巴甫洛夫的神经细胞扩散与集中的规律,当一个神经细胞活跃时,它会向其周围不断扩散,然后再集中。当这个神经细胞扩散到遥远的脑区时,这个神经细胞就可能激活遥远的神经细胞,与其发生碰撞,连接成较长的神经回路,这时就可能会产生一些缺乏逻辑、合理、现实,甚至浪漫、怪诞的梦。

比如,如果你想去郊游的神经细胞不断扩散到遥远的脑区时,它可能产生的不是与你同事、同学、朋友,而是一个与你陌生的人一起去郊游,也可能这个神经细胞的不断扩散,还可能进一步产生与这个陌生人发生一些离奇的故事。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以觉醒来,嘿,为什么昨晚我会做一些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游玩、甚至戏闹,也可能发生一些离奇、恐怖的争吵、打斗梦的原因。因为,神经细胞活跃是不断扩散的。

但是,梦的产生,一般总有由第一个神经细胞或一组活跃发起的,而这个神经细胞或这个组所载的蛋白质痕迹或电流震荡痕迹,总是你人生或生活的记忆,总是你意识或思维意识转化而来的,反过来,无论你的梦如何缺乏逻辑性、合理性、现实性,甚至再浪漫、再怪诞,也总会找到你人生轨迹的痕迹或生活的痕迹。

发布于:湖南省